【中暑急救穴位】

【中暑急救穴位】

夏天過熱,於戶外遊玩而樂而忘返暑氣過盛形成暑邪,入侵體內消耗氣與陰液,體內熱度一時未能降低,令身體失去平衡,導致中暑。中暑未必能當下立即感覺到,也有可能到晚上才開始出現症狀如煩熱、身熱頭痛、口渴、噁心、胸悶甚至影響睡眠等。簡單而言,當你突然感覺不適,眼前一黑、眼前看的東西恍惚都多了發光圍邊、突然想大小便、作悶想嘔等,都算是中暑前的先兆。

(一)輕度中暑

穴位按摩:

太陽穴
位置:位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,向後約一拇指寬的凹陷處。
功效:健腦止痛,清腦醒神
操作:以食指指腹用力按揉30秒

曲池穴
位置:手肘外側,肘彎起後橫紋盡頭的凹陷處… Read the rest

【派對後必睇】酒後三魂唔見七魄

【派對後必睇】酒後三魂唔見七魄

⭐先用熱毛巾敷面深呼吸
⭐再喝點清熱飲品或米水

年尾年頭派對聚會一個接一個,不少人都有宿醉情況,宿醉是指飲酒後出現的各種生理和心理反應,例如頭暈頭痛、嘔心欲吐、口乾、腸胃不適、嗜睡、易怒、焦慮等,一覺醒來更是眼腫面又腫,情況可持續數小時或超過24小時。想快速趕走宿醉症狀,從中醫角度來看宜飲用有清熱功效的飲品,還有不少宿醉宜忌要注意啊!

歡迎到CheckCheckCin門市及網頁訂購產品:www.checkcheckcin.com

留言或按讚👍🏻支持一下我們吧!❤️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。… Read the rest

【熱氣退散】按穴位有助消暑?

【熱氣退散】按穴位有助消暑?

⭐按穴要每天持之以恆
⭐配搭清熱茶療效果更佳
#星期二提升正能量

消暑穴位散走熱氣
夏天消暑方法一般從衣著及飲食著手,其實按揉穴位亦有消暑作用。如見到有人中暑感暈眩,宜立即按揉其人中穴,有助疏通氣血、平衡陰陽、提升血壓,以大約半秒至一秒按一下的頻率按揉至患者甦醒,並將之送院治理。如果作為平日消暑保健用途,推介你按揉以下五大穴位,每個穴位以大拇指用力打圈按揉約20秒,有助加速血液循環、促進身體熱氣排出,達到消暑效果。

百會穴
位置: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,約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。
功效:醒腦開竅、恢復精力,紓緩頭痛、頭暈、肩膀酸痛等症狀

內關穴… Read the rest

【消暑活動】泡在水中就不會中暑?

【消暑活動】泡在水中就不會中暑?

⭐平日少曬太陽的上班族要注意
⭐別得意忘形記得要休息
#星期二提升正能量

水上活動提防中暑
夏天當然不能錯過水上活動,不少人以為身處海中心、泡在海水裡就不會中暑,其實是錯誤的觀念,如果水面被太陽照射過久,水溫高於體溫,體熱便不易散退。加上游泳運動量高,體溫持續上升,上水後繼續受太陽照射,不及時補充水份及降溫,就有機會中暑。
進行水上活動時要量力而為,遇有任何不適例如頭暈、頭痛、噁心、四肢無力等情況,要立即到陰涼處休息,用濕毛巾擦拭身體或搧風,飲水或運動飲品補充水份,如症狀持續要就醫治理。

水上活動防中暑小貼士:
– 避開中午陽光最猛烈的時間活動… Read the rest

【季節養生】春天起床就是累

【季節養生】春天起床就是累

⭐濕度越高人就越疲憊
⭐開抽濕機飲米水內外祛濕吧
#星期一踢走BlueMonday

濕重易攰又易病
身體有濕的十大訊號
春天的天氣就是濕,濕邪正是中醫理論中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,如體內聚積太多濕氣未能排出,就會造成「濕重」。 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「濕重」令人感到頭重重、頭暈胸悶;濕氣擅長侵犯皮膚,輕則多面油,重則濕疹反覆發作;濕氣擅長侵犯腸胃,令人出現食慾差,胃脘脹滿、腹脹肚瀉等症狀;濕氣擅長侵犯身體下部,引起腳氣、白帶增多、下身水腫等問題。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濕重?看看你身體是否有以下濕重十大訊號:
☐ 體型肥胖 … Read the rest

【春天疲勞症】轉季連情緒都受影響

【春天疲勞症】轉季連情緒都受影響

⭐春天潮濕睡不好
⭐情緒分外易暴躁
#星期三CheckCheckMail

肝火盛易爆瘡?
花茶緩解春日肝鬱

小雨:「最近陰雨綿綿,覺得個人容易煩躁,連暗瘡都跑出來了,是我問題還是天氣問題?」

CheckCheckCin:春屬木,與肝相應,肝火因春天陽氣生發之象而更旺盛,肝陽氣升動太多就會化火,即俗稱的「肝火盛」,其症狀包括眼乾目赤、頭暈、頭痛、口苦、口舌乾燥、睡不安寧、容易出暗瘡粉刺等。「肝主情志」,肝氣未能條達,導致氣鬱、氣滯等情況,就會容易動怒、心煩、暴躁。
故春天養生除注意祛濕外,亦要適度疏肝解鬱,閒時喝杯疏肝花茶,例如菊花、洋甘菊、茉莉花,有助紓解鬱悶情緒引起的不適症狀。

雞骨草素馨花茶… Read the rest

【我要身體健康】新一年朝著更健康的目標進發

【我要身體健康】新一年朝著更健康的目標進發

⭐宜根據症狀調理體質
⭐不妨諮詢註冊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情況
#星期三CheckCheckMail

新年更健康小秘訣
與痰濕斷捨離

小雨:「新一年想更健康,踢走小病痛,可以從哪裡著手?」

CheckCheckCin:是日立春,春回大地,代表潮濕天氣又回來了,中醫理論認為濕邪是致病的原因之一,春天天氣潮濕,香港人又喜歡「歎冷氣」,都容易構成外濕;再加上飲食不節、飲食生冷、常吃肥膩、甜膩、重口味食物,都會傷及脾胃,令體內積聚濕氣,形成痰濕體質,很多都市病例如頭重、肌肉痠痛、水腫、痰多、食慾差、頭暈頭痛、疲累等都因痰濕而起。所以想更健康,就要與痰濕來一場斷捨離,斷——飲食清淡,少吃生冷、煎炸、甜膩食物,防止痰濕再生;捨——適量食用薏米、淮山、眉豆、茯苓等健脾祛濕食物,排走體內濕氣;離——反覆執行斷與捨,每日飲用一杯米水健脾祛濕,亦能強健脾胃功能,脾胃健康就能運化水濕,與痰濕割蓆。祝你新一年成功與痰濕斷捨離,重拾健康體魄。

✔️CheckCheckCin 米水推介:朝米水… Read the rest

【身心抗疫】小心疫情帶來的「精神海嘯」

【身心抗疫】小心疫情帶來的「精神海嘯」

⭐與其飲珍珠奶茶減壓
⭐不如試吓今晚炒碟芹菜
#星期四食材

頭痛緊張壓力大?
芹菜平肝減焦慮
芹菜在中西餐裡都常見,不過唐芹和西芹的樣子和味道都有點不一樣,從中醫角度來看,兩者性味與功效相若,同樣性涼,有清熱平肝、健胃利水、降血壓及降血脂的功效。唐芹又稱中芹,莖葉比西芹瘦小,但芹菜香味比西芹濃郁,散發著不是人人喜歡的草青味。西芹莖葉肥大,口感爽脆,味道比唐芹較清甜,由於有利水功效,尤其適合水腫人士食用。芹菜尤其適合壓力大、有緊張、焦慮或憤怒情緒人士食用,因為中醫理論認為「怒傷肝」,情緒差容易造成肝鬱氣滯、肝陽上亢的情況,配合體質適量食用芹菜,有助清熱平肝,鎮靜神經及降低血壓。

芹菜 — 性涼,有清熱平肝、健胃利水,更有降血壓及血脂的功效,尤其適合肝火旺盛人士食用,症狀包括面紅目赤、口苦、頭暈等。芹菜性涼,脾胃虛寒者不易多吃。… Read the rest

【適時減壓】教你疏肝四法度過疫境

【適時減壓】教你疏肝四法度過疫境

⭐肝鬱氣滯會引致身體各種不適
⭐及時疏肝身心健康
#星期二提升正能量

壓力大點解關肝事?
教你正確疏肝方法
面對全球性世紀疫症,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,長期居家抗疫困獸鬥,日常規律及社交生活被嚴重打亂,情緒自然受到影響,隨時「鬱到病」,實在需要疏疏肝、唞唞氣。為何壓力大與肝有關?中醫理論認為肝主情志,任何不良情緒都會傷肝,肝專責保持全身經脈道路暢通,如果肝功能失調導致肝鬱,就會令情緒鬱悶,出現頭痛、多嘆氣、打嗝或放屁、胃痛、大便不調、失眠等症狀。廣東話「疏肝」形容抒發鬱結、心情暢快,就代表肝能順利疏泄,精神情緒就能愉悅。
壓力大、情緒不穩亦容易產生「氣頂」的感覺,事實上是因為情緒改變而令體內氣血運行不順,出現氣滯情況,除了學會控制情緒、適度減壓,也可適量進食行氣食物,例如白蘿蔔、陳皮、五指毛桃、金桔等,或者飲用花茶,例如玫瑰花、茉莉花、佛手、洋甘菊等,有助氣血運行,改善肝鬱氣滯的情況。
當壓力爆煲、抑鬱、充滿負能量時,可以輪流按壓位合谷穴及太衝穴,有助疏通氣血、舒暢情緒,紓緩因氣機不暢引起之頭痛、頭暈、目赤腫痛等症狀。

兩個穴位開四關:… Read the rest

【吃得健康】藥膳火鍋絕對不適合熱氣上火人吃!

【吃得健康】藥膳火鍋絕對不適合熱氣上火人吃!

⭐過份進補變上火
⭐過份滋潤變生濕
#星期二提升正能量

小心挑選藥膳養生鍋
打邊爐湯底選擇繁多,其中特別受女生歡迎的有藥膳養生鍋,加入各式各樣藥材或有養顏作用的食材,例如紅棗、桂圓、枸杞子、黨參、花膠等,感覺添加了「養生」元素,令大家吃得格外開懷。其實從中醫角度來看,藥膳不只是在煮食時加入藥材,而是需要配合個人體質調配,透過藥膳來改善身體的症狀,所以當遇上藥膳火鍋或養生鍋時,看清楚所用材料是否適合自己體質,常見藥膳養生鍋有以下三種:

養顏類:加入花膠、海參、烏雞、雪耳等滋陰食材,適量進食有助美顏,但進食過量或者本身脾胃虛弱,未能消化反而會聚濕,濕熱、痰濕體質人士多吃這類火鍋容易濕熱症狀加重,濕上加濕。

滋補類:加入大量藥材例如當歸、人參、北芪、黨參、紅棗、桂圓等,這些藥材都有補氣血作用,適合氣血虛弱或脾胃虛寒的人食用,常見症狀為頭暈眼花、臉色蒼白、手腳容易冰冷等。如果屬濕熱體質或者經常熬夜的陰虛人士,額外「進補」則會上火呢,虛不受補呢。

酒香類:部份藥膳火鍋會加入酒同煮,例如花雕醉雞鍋、薑母鴨火鍋等,適量的酒有行氣活血作用,但酒性溫,身體有偏熱症狀都不宜多吃。

留言或按讚??支持一下我們吧!❤️ … Read the rest

Thanks for joining our newsletter!

Coupon Code: test_subscription_coupon

© 2023 CheckCheckCin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© 2023 CheckCheckCin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Logo
CheckCheckCin
Logo
Get the 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