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為甚麼感冒不宜喝湯?】

【為甚麼感冒不宜喝湯?】

感冒時病懨懨無胃口,有人覺得喝湯既舒服又有營養,聽說喝蔥雞湯還可以加速痊癒呢!🙅🏻🙅🏻🙅🏻坊間感冒偏方多籮籮,實在要小心了解清楚!中醫理論認為感冒不宜喝湯,雞湯更是禁忌之物,因為雞性溫,具補益氣血的功效,感冒屬於外邪,當外邪未解而進食補益之品,容易留邪在體內,尤其如果患上風熱型感冒,病徵為發燒、喉嚨痛、咳嗽有痰、口乾等,吃雞或飲雞湯多會加重症狀。生病之時不宜吃滋補食物,有功效的湯也是其中一種,身體未能吸收之餘,更會加重脾胃負擔,多喝水/暖檸檬水/米水已足夠。

留言或按讚👍🏻支持一下我們吧!❤️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。

Why we shouldn’t drink … Read the rest

【簡易暖胃炒米水】

【簡易暖胃炒米水】

中醫理論認為白米有補中益氣、健脾養胃等作用,將白米在白鑊中炒至金黃色,然後沖泡成炒米水,健脾胃之餘更能暖胃袪寒、溫暖四肢,尤其適合陽虛、血虛、氣虛體質等怕冷人士,亦適合懷孕及坐月媽媽飲用,不過要注意如果身體有偏熱症狀,例如喉嚨痛、口乾、口臭、大便偏硬等則不宜飲用。

炒米做法簡單,先將白米洗淨鋪平晾乾,以小火燒熱白鑊,加入白米炒至金黃色及有香味,盛起放涼即可使用,亦可預先放入茶袋中方便沖泡,更可製作不同口味和功效的炒米水,例如加入香茅、陳皮、南棗等。沖泡好的炒米水宜一天內飲完,不要過夜以免變質。

香茅薑炒米水
功效:暖胃驅寒,健脾祛濕,紓緩怕冷、困倦、容易腹瀉等寒濕症狀。
材料:香茅1支、檸檬2片、生薑2片、炒米2湯匙或炒米水粉1包、冰糖適量
做法:材料洗淨,香茅以刀背輕輕拍碎,切段備用。保溫瓶內加入1000毫升熱水,加入所有材料泡5分鐘即可。此茶能反覆沖泡至味淡。

桂花南棗炒米水
功效:暖胃驅寒,紓緩手腳冰冷、全身怕冷症狀。
材料:桂花1茶匙、南棗4枚、炒米2湯匙或炒米水1包、黑糖適量… Read the rest

【大閘蟹食用小貼士】

【大閘蟹食用小貼士】

踏入金秋,饞嘴人士立即想起大閘蟹金黃色的蟹膏!秋冬正值大閘蟹繁殖之時,體內充斥滿滿的蟹黃,實在令人垂涎三尺,但要注意大閘蟹屬性寒涼,吃後容易中「蟹毒」,所謂蟹毒是指因為大閘蟹過於寒涼而令身體出現嘔吐、肚瀉、腹痛等腸胃道症狀。注意以下吃大閘蟹的四大注意事項,就有助減低吃大閘蟹後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。

1. 挑走蟹心
中醫認為大閘蟹性寒,而呈六角形的蟹心更是極度寒涼,進食前記得先挑走,它藏在蟹腹中間黃膏最厚的地方,記得亦要清走腮、腸和胃方可食用。

2. 節制份量
大閘蟹有清熱、去瘀通經絡的功效,但由於性寒,吃蟹後容易腹瀉,體質虛寒、手腳冰冷、脾胃虛寒、容易腹瀉及胃脹人士、孕婦、坐月、行經中的婦女都應避免進食。就算身體偏熱人士每次最多吃兩隻,進食時宜配搭清淡菜式。

3. 必備紫蘇葉、薑、醋… Read the rest

【滋潤湯水抗秋燥】

【滋潤湯水抗秋燥】

秋季的氣候特點是乾燥,皮膚變得缺水乾涸,最簡單快捷的解決方法就是每天塗抹body lotion,不過lotion的滋潤持久度視乎產品和個人皮膚狀態都有所不同。中醫理論認為「肺主皮毛」、「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」,當肺宣降的功能失常,能導致血行不暢未能濡養肌膚,皮膚就會出現乾燥的狀態。肺臟「喜潤而惡燥」,適當滋潤肺臟就可減低秋燥對身體的影響,有助保持肌膚水嫩有光澤。所以除了勤抹body lotion,不忘從內在調理身體,適量飲用有滋潤作用的湯水,有助紓緩乾燥症狀。

霸王花沙參玉竹湯
功效:清熱潤燥,紓緩嘴唇乾、口渴、咽喉不適及便秘等症狀。
材料:乾霸王花2朵 (或鮮霸王花1-2朵)、雪梨2個、紅蘿蔔1根、沙參20克、玉竹20克、乾百合15克、無花果2枚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,雪梨去芯切塊;紅蘿蔔去皮切塊備用。鍋中加入約2500毫升水,放入全部材料,武火煮至水滾,調文火煮約1.5小時,最後下鹽調味即可。
注意:寒咳、脾胃虛寒、容易腹瀉者不宜飲用。… Read the rest

【⚠️ 喉嚨痛穴位急救法】

【⚠️ 喉嚨痛穴位急救法】

喉嚨痛是很常見的症狀,試過患重感冒甚至新冠病毒的話,就知道原來喉嚨痛是可以很~痛~的~!喉嚨痛,屬於中醫「喉痺」範疇。秋天常遇到的喉嚨痛,常見成因為:風熱、陰虛/風燥,確診患者出現的喉嚨痛成因卻會是濕熱,所以不建議喉嚨痛就慌張亂吃藥,建議看中醫辨證論治。

除了以鹽水、漱口水或蓮花清瘟膠囊裡的藥粉開水(清熱藥材)嗽口,也可以透過穴位放血來減輕痛楚。

少商穴
位置:手拇指末節外側,距指甲角1分處。
功效:醒神、利咽、清熱
操作:消毒小針,點刺放血或按揉至穴位不疼痛

商陽穴
位置:食指末節外側,距指甲角1分處。… Read the rest

【滋陰清熱湯】

【滋陰清熱湯】

「秋風起,打邊爐!」是不少香港人最愛的活動,偏偏秋天天氣乾燥,火鍋亦容易使人燥熱上火,吃後喉嚨痛頻頻出現,這個矛盾該如何解決呢?從中醫角度來看,坐在火爐旁邊屬於「火邪」,加上屬性偏溫的食材甚至藥膳湯底,結果是「熱上加熱」,容易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腫痛、出口瘡、暗瘡、便秘等症狀。
在秋冬日子打邊爐次數必須有節制,而且平日少吃煎炸油膩食物,預留quota打邊爐。打邊爐時可以準備清熱潤燥的飲品,例如竹蔗茅根水、花旗參茶等,緩減一下打邊爐的熱氣。如果有上火情況,宜適量飲用滋陰潤燥的湯水紓緩症狀。

紅蘿蔔雪梨沙參玉竹湯
功效:滋陰潤燥,紓緩嘴唇乾、皮膚乾燥及便秘等症狀。
材料:紅蘿蔔1條、雪梨2個、雪耳1朵、沙參15克、海玉竹20克、無花果2枚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,紅蘿蔔去皮、雪梨連皮去芯切塊;雪耳用清水泡半日至軟身,把黑色底部剪掉備用。鍋中加入約2000毫升水,放入全部材料,武火煮至水滾,調文火煮約1小時,最後下鹽調味即可。

#流鼻血用 – … Read the rest

【竹蔗 vs 蔗糖 】

【竹蔗 vs 蔗糖 】

你有吃竹蔗嗎?其實除了當水果吃,竹蔗的用途甚為廣泛,竹蔗性寒,有清熱潤燥、生津解渴功效,涼茶舖常見的竹蔗茅根水就有助清熱。而我們每天吃到的糖,其實亦是由竹蔗提煉而成,中醫角度認為糖有潤肺生津、補脾益氣的作用,尤其紅/黑糖,屬性變成偏溫,保留較多甘蔗元素和礦物質,具健脾暖胃、散寒活血的功效。體質虛寒、手腳冰冷、脾胃虛寒人士簡單用薑及紅糖煮杯紅糖薑茶飲用,都有驅寒暖胃作用。

竹蔗茅根紅蘿蔔水
功效:清熱健脾祛濕,適合身體有偏熱症狀如口臭、頭瘡、喉嚨痛、出痱滋等。
材料:紅蘿蔔2根、竹蔗4節、茅根300克、生薏米30克、冰糖適量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備用。紅蘿蔔、竹蔗去皮切成細件,茅根剪短。將所有材料加入約1500毫升水,武火煮至水滾,改文火煮約40分鐘,加入適量冰糖即可。

紅糖薑茶… Read the rest

【秋天宜吃甚麼?】

【秋天宜吃甚麼?】

秋風送爽,隨之而來就是眼睛、嘴唇、皮膚乾燥的感覺,中醫理論認為過份乾燥就會成為燥邪,燥能抽乾身體裡的津液,令身體失於濡潤,出現燥熱症狀,是為「秋燥」。秋天養生就是要減少秋燥對身體的影響,宜適量食用較為涼潤的食物,避免進食燥熱的食物,吃對食物就能解身體的渴。

肉類 – 宜吃屬性平和或偏涼的肉類
✔️鴨、豬、烏雞、鵪鶉、鷓鴣、魚
✖️雞、牛、羊

蔬菜類 – 滑潺潺類食材一般有潤燥功效;避免辛辣發散之物… Read the rest

【小兒增高按摩法】

【小兒增高按摩法】

有聽過生長板嗎?不少家長都聽過到了青春期,生長板閉合後便不能再增高,所以坊間流傳按摩腳底生長板的增高方法。其實生長板位於全身骨頭上下兩端,因受到腦下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刺激,會不斷增生軟骨組織,生長板閉合時即骨頭發展成熟停止長高。

中醫理論並沒有按摩生長板的說法,不過適當的推拿有助氣血運行、暢通經絡、調和臟腑,改善體質有助促進長高,亦能促進親子關係,不妨在睡前作為親子活動進行。人體五臟六腑在腳底都有相應的反射區,家長可以用推、揉、按等不同手法進行推拿,亦可針對腳底的湧泉穴按揉,有強精益髓的作用。但要記著推拿手法只是輔助作用,長高最重要還是要飲食均衡、睡眠充足以及有足夠運動。

湧泉穴
位置:在足底,屈足捲趾時足心凹陷處
功效:滋陰養腎、強精益髓
按法:以大拇指用力打圈按揉約20秒

留言或按讚👍🏻支持一下我們吧!❤️ 歡迎 Follow … Read the rest

【兒童養腎增高湯】

【兒童養腎增高湯】

近年流傳用花生根配搭指定食材煲湯,據說有助小孩長高,是否真有其事?花生根是指花生的根部,中醫典籍並未有相關資料記載,而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花生根含有白藜蘆醇,據知白藜蘆醇有抗氧化、抗炎等作用。而從中醫角度來看,花生本身有補氣潤肺、健脾開胃功效,有助改善兒童智力及增強記憶力,與長高沒有直接關係。

其實身高受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影響,難以單靠一種食材增高,建議均衡飲食,從多種類食物汲取不同營養。中醫理論認為長高與腎和脾有關,「腎為先天之本」、「腎主骨生髓」,腎氣充足,則骨骼生長迅速。而「脾為後天之本」、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」,吸收好自然有助長高。小朋友平日宜適量食用有健脾養腎功效的食材,例如粗糧、花生、淮山、白扁豆、眉豆、豬骨等。如果小朋友較同齡小朋友矮小,宜諮詢醫師辨證論治,注意日常飲食,充足睡眠及適量運動都不可或缺。

健脾養腎長高湯
功效:健脾養腎,強筋骨,有助兒童發育長高。
材料:新鮮淮山1根、粟米1根、牛蒡1根、核桃3枚、腰果30克、栗子80克、鷓鴣1隻、夕即沖米水粉1包
做法:
1. 材料洗淨備用,鮮淮山去皮切大塊;粟米去皮切段;牛蒡用刀或揉成團的錫紙把外皮刮走後切段;栗子去殼去衣;鷓鴣汆水備用。
2. … Read the rest

感謝您加入我們的電子情報!

優惠碼:test_subscription_coupon

© 2023 CheckCheckCin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© 2023 CheckCheckCin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Logo
CheckCheckCin
Logo
立即下載